作为游客,在“爆买”中,在消费中能够感受到日本人的礼貌,客气,周到。不论那是本心的流露还是一种装出来的表演,体现出来的都是非常典型的日本文化。
搬到一个新的地方,给新的邻居一些小礼物。从外地旅行,带一些纪念品给亲戚朋友。这些礼貌与周到,是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。
日本的酒文化
就像我们的酒文化更多指白酒、黄酒一样,日本的酒文化更多是清酒、烧酒,都没有啤酒的踪影。啤酒对我们来说是干杯走肾,对日本人来说是下班微醺,都谈不到什么文化。
啤酒是下班后的一杯“消遣”,不是用来品味的东西。“总之先来一杯啤酒吧”,你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。没有人愿意对日常的消遣花更多的钱。加上低麦芽含量的发泡酒和没有麦芽成分的第三类啤酒这种“假”啤酒的便宜货存在,更没人愿意在精酿啤酒上花钱。
发泡酒和第三类啤酒的出现,脱胎于日本在酒税法中对啤酒征税的规定。日本酒税法按照麦芽含量界定,以 350 毫升为例,标准分别为麦芽比例 50% 以上 77 日元,50% 以下的发泡酒 47 日元,而第三类啤酒这种没有麦芽的酒类只有 28 日元。
如果没人喝,那么支撑日本 200 家精酿酒厂生存的是什么?就是上文提到的出门旅行总要给亲戚朋友带些土特产的日本文化。
精酿啤酒=土特产?
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,1994 年日本啤酒酿造量解禁,诞生了很多“精酿”酒厂,之所以打引号,是因为那个时候所诞生的小厂并不把这种啤酒叫做“クラフトビール”(Craft Beer),而是叫“地ビール”(可以理解为地方特产啤酒)。
这些酒厂大部分都不把自己生产的啤酒当作精酿啤酒。他们只把他当作一种礼物,一种外地游客来旅游,在当地尝尝或者带回去的纪念品。这种概念在很多小酒厂的意识里面一直延续到现在,他们把这种啤酒称为“お土産”,就是土特产。